浅谈针对网络社会道德特点的德育措施_教育理论论文
浅谈针对网络社会道德特点的德育措施_教育理论论文
【社会论文】导语,你眼前所阅览的本篇共有18263文字,由蒋玉锡精心修订后,上传于@美文档meiword.com。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浅谈针对网络社会道德特点的德育措施_教育理论论文假若你对这篇文章感觉哪里不好,可以和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篇 浅谈针对网络社会道德特点的德育措施_教育理论论文
论文关键词:互联网 网络道德 大学德育教育
论文摘要:就网络社会道德的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等特.点,提出了大学德育教育的针对性措施;包括:弘扬民族文化,建立专门网站,形成专业的网络德育工作队伍等。
以全球性的、开放性的、全方位的因特网为基础的“网络社会”,正在动摇传统社会道德的基础。就这一全新的电子空间而言,过去制定的一些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网络道德规约便显得不足或过时了。在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尝试制定比较系统的维护电子空间秩序、对人们的行为加以约束的新道德规范体系,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1网络社会道德的特点
网络社会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其特殊性决定了网络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生活中道德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1.1自主性
与现实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社会的道德取向呈现出一种更少依赖性、等各种方式,增进相互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从而更宽容、更通情达理。另一方面也使各种文化冲突日益表面化和尖锐化。落后的、无聊的、非人性的和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与先进的、合理的、代表时代发展趋势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并存,他们之间的冲突、碰撞与融合也就表面化、现实化了。
1.3多元性
与传统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社会的道德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多层次化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也就是说,只要不违背网络社会的主导道德,人们并不需要为加人因特网而改变自己原有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在网络社会中,人们的需要和个性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尊重与满足。自主自愿形成的网络社会,以其独特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生活方式,终将建立起一个各国家、各地区(民族、种族)的具有不同信仰、习俗和个性的人们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并互相促进的多元道德并存的社会。
2大学德育的对策
网络社会的存在,给当今大学生的生活带来多方位展示的空间。大学的德育工作应借鉴和吸收网络文化的积极因素,抢占网络思想阵地,在保持思想工作的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以应对网络多元文化的挑战。
2.1弘扬民族文化,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自律教育
针对网络文化的多元信息流的冲击,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对网络保持高度的关注,做到了解、知情、监控。学校网络中心要明确管理规范,建章立制,依靠技术手段切实加强对因特网的控制力和对各种不良信息的屏蔽能力,研制能防止、过滤诽谤和色情等反动、有害信息的软件和监控系统,构建网络防线,保护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加强“信息疆域”的拓展攻势,积极主动利用互联网这一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穿透力强的裁体,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文化的网上传播,针对一些热点问题提出正确的观点,进行正面的引导。 网络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性因素,必然会引发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和价值理念的深层次改变;这种改变最可能引发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转变。所以,高校在加强德育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一要强化“两课”教育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在教学内容上要大量引人人文知识;在教学手段上,大力推广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座谈、辩论、专题报告、专题调查等多种形式。二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文化素质系列选修课程,内容要涉及到文、史、哲、体、美等方面。三要积极举办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和播放文化素质教育电视片和中外著名影片。四要引导大学生开展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可邀请相关的网络负责人来校,进行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大学生如何迎接网络时代到来的主题讲座。另外,在德育教学中可以增加“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知识教育,依法使用网络”“作文明网民”等相关内容的报告。还可以在网上开展大学生网德讨论等活动,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
2.2建立专门网站,利用网络手段加强德育教育
高校应建立既坚持正确导向,又能体现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时代精神,集思想性、教育性和多样性于一体,为大学生乃至社会广大网民喜闻乐见的网站。办好高校网站,一定要体现出导向性原则,在交互式网络平台上,针对一些事关大局、事关方向、事关社会稳定的敏感性问题,给涉世不深的学生以正确的引导。
高校网站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具有可读性、服务性。如经营板块产品:新闻快递、时事消息、时代焦点、专家评论、时代等,以体现网络的特色和水平。另外,高校网站可以充分利用强项专业和优势专业所衍生出来的特色,向网络成员展示有关内容的深层次文化内涵,体现高校的文明形象和人文精神,增强高校网站的文化含量。此外,还要注重双向交流,界面友好,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交流。
另外,可考虑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和建立思想工作信息数据库。网络具有超时空和迅速的特点,因此,这种心理咨询更加安全便捷,利于打开学生的心扉。利用思想工作信息库的超大信息量、立体化的特点,突出正面引导的作用,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2.3建立运用网络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队伍
高校网络管理,决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管理,而是融思想工作和网络技术于一身的新型管理。这就要求从事德育工作的干部和教师,不能是对网络一无所知的“网盲”。他们不但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学会把德育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面对新世纪的大学生,解决网络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为此,要抓紧地对德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网络知识和技术培训和教育;要求德育工作者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注意从网络上搜集信息,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还要学会动用网上的正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和答疑解难;最后,要把高校传统的宣传工作阵地,如报刊、教学、科研成果等资料及时地移植到网络上来,加强正面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第二篇 论析佛教思想在现代社会道德教育的作用_教育理论论文
论文关键词:戒律;宽容;整体主义
论文摘要:现代社会中的道德缺失成为教育工作者和一切关心社会发展的人士关心的问题,佛教在中国传播近2000年,这个古老的宗教在构建社会道德进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面对新的环境,如何利用佛教思想,是本文的重点讨论问题。
自佛教传入中国始,至封建社会结束,宗教在申国盛行近2000年,历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是儒教占据人们的思想,宗教并非主流,但是漫长的历史使得宗教思想还是在人们思想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教育工作的角度思考,宗教在中国人的道德构建中还是有着重要作用的。
当代社会,科技正在迅猛发展,繁忙的生活和高频率的工作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了许多问题,道德的缺失也不断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人们在寻找一种重新构建社会道德的方式。宗教在古代社会成功的维持了人们的道德发展,在当今社会是不是也有这种作用呢?
中国佛教的戒律是指宗教对人们的行为的要求。佛教的戒律有五戒、十戒的区别,前者是出家人和世俗信徒的共同要求,下面就列举了五戒的内容:①不杀生;②不偷盗;③不邪淫;④不妄语;⑤不饮酒。
从五戒可以看出,要求人们不要杀生,佛教是讲求众生平等,世界上的生物均是平等的,不能妄意杀戮。不杀生,就要离开杀生的人,杀生的地,而且还要救生。
佛教的戒律的依据是什么呢?佛家将因果循环,报应不爽,人们每做一件事情,必然会成为另一件事情的因,做好事可以得到好的果,所以在佛家看来,坏事是不能做的。WWW.meiword.cOm
大学毕业生孙志刚被违法收容,并在收容期间被活活打死。对于这个情况,如按佛教的传统说法,这应被看作是前世的恶业,那个孙志刚前世可能造过杀业,所以今世受报了。但如果有佛教信众在网土对此事件作这样的解释,他肯定会被网民们的愤怒口水淹死。而作此解释的佛教信众可能还会感到冤枉,因为在他看来,这是最正宗的佛教解释了。但他是否想过,这样的解释或许也有失之偏颇之处?这里出现的问题,是人们看到的是社会的共恶,非是一个人的别恶,佛教要参加法制社会的建设,就必然要加入社会的主流。
按照“缘起论”和中道观,佛教参与现代道德建设,可遵循以下基本立场:
1尊重现代人的个体意识,顺应世俗的个体本位价值观
现代社会是个体意识高度觉醒的时代,而且,现代的市场经济和就是以个体本位价值观为基础。没有人格而只是依附于群体的人,是无法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也无法参与,因此,个体本位价值观是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共同体的存在就是为了更好地维护每个公民的合法利益。这是时代之缘,佛教必须顺应此缘。 2建立个体本位上的社会公德
(1)尊重和不侵害他利。在个体意识高度觉醒的现代社会中,个利为人们高度重视。但尊重个利,本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自己的权利不容别人侵犯,另一方面是自己也应尊重他人的权利,不应侵犯他人的权利。而能尊重他利,就能建立起各种良好的社会公德。
(2)对共同体的热爱。在个体本位基础上应该也能够建立起对共同体的热爱,因为在个体本位基础上建立起的共同体,是个人自己选择要加入的共同体,是征得自己同意而建立起种种规则的共同体,是能够维护自己权利的共同体,因此,对这一共同体的热爱是有深刻基础的,是出于自觉自愿的:另一方面,既然这样的共同体能维护自己的权利,换了一个共同体未必能维护自己的权利,因此,对这一共同体的热爱也就有了充分的必要。由此可见,尽管个体本位的出发点是一种自利的立场,但最终还是能导致对共同体的热爱。
3弘扬理想主义的整体主义价值观
个体本位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中的现实,但当代的许多问题,如环境保护、世界和平等,都需要有一种更高层次的整体主义立场才有可能解决。这种整体主义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站在人与自然统一体的立场上的整体主义,但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整体主义,不是轻易能实现的,需要人们为之努力,为之奋斗。佛教的同体大悲的整体主义立场和彻底的利他主义精神,使其能够超越狭隘团体主义,站在这种理想主义的整体主义立场上,开展自己的活动。同时,当代已有许多人许多团体认识到了这种理想主义的整体主义的必要性,佛教应当一与志同道合者联合起来,为创造一个更适合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
4进行社会参与的佛教团体和个人应具备自律和宽容的基本素质
自律主要是严守佛教的各种戒律,宽容,如果涉及到的仅仅是具体的人和事,那还是比较容易做的,如修“六波罗蜜多”中的忍辱法门的佛教信众,就能相当宽容。但如果事情涉及到了真理与错误,宽容就要难得多了。历史上,往往是那些自认为掌握了真理的人最不宽容,他们强调的是真理与错误不能并存。但现代的文明体制是一种具有最大宽容度的体制,它甚至容忍主张不宽容的人发表关于“不宽容”的意见,因为这是言论自由的应有之义,它所不能容忍的是将“不宽容”的言论转变为和恐怖活动,这是现代文明体制的宽容极限。
从自律和宽容来看现代道德建设,就佛教的终极目标来说,佛教信众对自己都应以彻底利他主义道德作为道德修养的目标,以此来严格要求自己;但对其他非佛教信众乃至佛教信众,则都不宜以此类标准去苛刻地要求他人,更不应以此去强制他人。不以任何神圣的名义强制他人,这是一条现代社会中应该遵循的规则。
佛教社会的观念和理论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一定的积极的作用,不能用偏激的观点全盘否定。希望这个古老的宗教能够在中国的社会建设中发挥新的作用。
第三篇 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路径研究_教育理论论文
论文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教学效能;社会支持
论文摘要:目的:探寻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预测因素,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以教学效能、社会支持量表的各维度为自变量,职业倦怠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绘制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路径图。结果: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与教学效能、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个人教学效能感与主观支持可显著预测特殊教育教师的情感耗竭;一般教学效能感可显著预测特殊教育教师的人格解体;个人教学效能感与客观支持可显著预测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
一、问题的提出
国内对于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因素之间的两两关系的探讨,如刘在花川对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发现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感能够显著预测职业枯竭。唐芳贵等发现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与其所拥有的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即社会支持对教师的职业枯竭具有调节作用。以往对于教师的研究主要从一些消极和负向的维度去考察教师的某种品质或行为,如职业倦怠会使教师的心理、生理、行为和情绪等处于不良状态,工作上呈现出一些不良表现,自身专业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受到影响。现在越来越重视从积极性、正面的视角去研究和建构教师优良品质,如教师胜任能力和敬业精神等。针对同样的问题,消极视角下的研究采取的干预的策略,积极视角下的研究走的是主动防御的路线即注重品质的建构。wWw.meiword.COM我们认为特殊教育教师的研究应该是两种路线的整合,本文拟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正反两个侧面以及社会支持维度来全面考察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状况,揭示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内部的作用机制。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重庆市特殊学校教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重庆市11所区县特殊学校发放3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74份,有效回收率为91.3%。在这274份有效问卷中,盲校教师32人,聋校教师153人,培智学校教师89人。其中男教师132人,女教师142人;年龄在30岁以下的86人,31—40岁121人,41 - 50岁51人,51岁以上16人;专科以下文化程度6人,专科文化程度121人,本科文化程度137人,硕士以上文化程度10人。
(二)研究工具
1.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该量表是辛涛等人1995年修订的“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该量表共有27道题,采用6点制评分标准,量表分为两个维度,即个人教学效能感与一般教学效能感。总量表和两个分量表的克隆巴a同质性系数分别为0. 77 ,0. 74和0.54 。
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由肖水源于1986年编制,该量表共有十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三个维度。两个月重测,总分一致性r = 0. 92(p<0.01),各条目一致性r1—r10在0. 89 — 0. 94之间,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国内研究表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测定结果与身心健康结果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即该量表具有较好的预测效度(predictive validity)。
3. malasch倦怠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bi ),此问卷为1982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和jackson联手开发。mbi分为3个分量表:情感耗竭(9个项目)、人格解体(5个项目)和个人成就(8个项目),mbi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采用克隆a系数来表示,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三个分量表的a系数分别为0.900. 79和0. 710。
(三)数据处理
数据收集完毕,剔除无效问卷,由研究者统一对问卷进行编码、录人数据,采用spss15. 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
三、研究结果
(一)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相关
由表1可知,特殊教育教师的情感耗竭与个人教学效能感、客观支持、效能总分、支持总分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一般教学效能呈显著正相关。人格解体与一般教学效能、个人教学效能感、效能总分、主观支持、支持总分呈显著的负相关。个人成就与个人教学效能感、效能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支持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倦怠总分与一般教学效能、个人教学效能感、效能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呈显著的负相关。
由表2可知,一般教学效能感与主观支持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支持利用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个人教学效能感与主观支持呈显著正相关,与支持利用度呈显著的负相关。
(二)特殊教育教师情感耗竭的回归、路径
以一般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为自变量,以情感耗竭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自变量进人回归方程的标准时f的相伴概率必须小于或等于0. 05,自变量被方程排除的标准时f的相伴概率必须大于或等于0. 1。由表3可知,个人教学效能感、主观支持进人模型,特殊教育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主观支持可以预测情感耗竭程度。以第一次回归发现的个人教学效能感、主观支持两个变量为因变量探寻影响它们的自变量,方法同上。表3说明一般教学效能感、主观支持可以预测特殊教育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且都是正向的,即一般教学效能感、主观支持分数越高则个人教学效能感越高;个人教学效能感、支持利用度可以预测主观支持。由表3绘制了情感耗竭的路径图如下:
由图i可知,特殊教育教师的情感耗竭的一阶因子是个人效能和主观支持,高阶因子是一般教学效能和支持利用,因变量情感耗竭受到显著影响的路径有五条:第一条是个人教学效能、主观支持→情感耗竭;第二条是一般教学效能→个人教学效能→情感耗竭;第三条是支持利用→主观支持→情感耗竭;第四条是一般教学效能→个人教学效能→主观支持→情感耗蝎;第五条是支持利用→主观支持→个人教学效能→情感耗竭。
(三)特殊教育教师人格解体的回归、路径
以一般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为自变量,以人格解体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由表4可知个人教学效能感可预测人格解体。
以个人教学效能感为因变量再进行多元逐步回归,一般教学效能感、主观支持进人模型。以表4绘制特殊教育教师人格解体的路径图如下:
从图2可以看出,因变量人格解体受到显著影响的三条路径:第一条是个人教学效能→人格解体;第二条是一般教学效能→个人教学效能→人格解体;第三那条是主观支持→个人教学效能→人格解体。(三)特殊教育教师倦怠总分的回归、路径
以一般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为自变量,倦怠总分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表5显示,个人教学效能感、客观支持可以显著地预测特殊教育教师倦怠总分;以个人教学效能感为因变量再进行多元逐步回归,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主观支持进人模型;以客观支持为因变量再进行多元逐步回归,支持利用度进人模型。由表6绘制特殊教育教师倦怠总分的路径图如下:
从图4可以看出,因变量倦怠总分受到显著影响的路径有四条:第一条是客观支持、个人教学效能。倦怠总分;第二条是一般教学效能→个人教学效能、倦怠总分;第三条是主观支持、个人教学效能、倦怠总分;第四条是支持利用度。客观支持→倦怠总分。
四、讨论
(一)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相关
职业倦怠总分与社会支持、教学效能各维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说明社会支持、教学效能可以从反面折射出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一般教学效能感与主观支持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支持利用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这与黄喜珊等的研究一致。个人教学效能感与主观支持呈显著正相关,与支持利用度呈显著的负相关。由上可见,主观支持对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尤其是个人教学效能感有积极的影响。支持利用度与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之间的负相关,暗示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在遇到职业倦怠时更多的依靠自己去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排斥社会支持,反映了高效能感的特殊教育教师具有较高的自尊,这一点值得在理论上探讨和实践中注意。
(二)特殊教育教师情感耗竭的路径
进人特殊教育教师情感耗竭路径图的预测变量有:个人教学效能感、主观支持、一般教学效能、支持利用度。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对特殊教育教师情感耗竭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是个人教学效能和主观支持,产生间接影响的因素是一般教学效能和支持利用。一般教学效能和主观支持都通过个人教学效能、主观支持对特殊教育教师情感耗竭产生影响。支持利用度主要考察特殊教育教师在遇到问题烦恼时主动寻找支持的能力且大都偏向于情绪发泄和调节等方面,所以可以解释特殊教育教师的主观支持度。综上说明特殊教育教师的情感耗竭可以通过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个人效能感和主观支持度来降低,情感耗竭主要涉及特殊教育教师很深的负性情绪,既需要建构在特殊教育教师自己身上的教学效能的来抵制,更需要家人、朋友、领导、同事的心理关怀,另外特殊教育教师在产生情感耗竭时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寻求帮助,平时多参加一些团体组织活动。
(三)特殊教育教师人格解体的路径
进人特殊教育教师人格解体路径图的预测变量有:个人教学效能、一般教学效能、主观支持。对特殊教育教师人格解体产生直接影响是个人教学效能感,产生间接影响是一般教学效能和主观支持,即一般教学效能和主观支持通过个人教学效能对特殊教育教师人格解体产生影响。该路径的结果显示个人教学效能感越高则特殊教育教师人格解体水平也越低,一般教学效能和主观支持对特殊教育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有积极的正向的影响。
(四)特殊教育教师倦怠总分的路径
进入特殊教育教师倦怠总分路径图的预测变量有:个人教学效能、客观支持、一般教学效能、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在这些因素中,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总分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是个人教学效能和客观支持,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总分产生间接影响的因素是一般教学效能、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特殊教育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主观支持都通过个人教学效能感对倦怠总分产生影响,支持利用度也通过客观支持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总分产生影响。
路径2、路径3显示特殊教育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和主观支持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二者对于塑造特殊教育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个教学效能感高的特殊教育教师,他的职业倦怠总分也就越低,特殊教育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可以作为衡量职业倦怠水平的一个指标变量。路径4显示支持利用度可以预测特殊教育教师的客观支持程度,支持利用度主要测量特殊教育教师参与团体组织活动和遇到烦恼主动需求社会、情感支持的程度,支持利用程度高的特殊教育教师获得的主客观支持必然越多,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客观支持三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可以证明这一点。路径1中客观支持与倦怠总分呈正相关,且表明客观支持多的特殊教育教师他们的职业倦怠水平也越高,也是教学效能表和职业倦怠量表各维度中唯一一个与职业倦怠总分呈正相关的维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过多的客观支持让特殊教育教师容易形成依赖心理,减少主动克服困难的努力,在缺乏对特殊教育教学、生活的深人思考下特殊教育教师自然降低对于教学和研究的要求,长此以往他们的教学效能感逐渐降低,职业倦怠水平上升。二者的关系提示我们在预防和治疗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的时候不能过多地强调外界客观资源因素的作用,而应该重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内涵的发展以及主观支持上的促进。
第四篇 试析对网络社会中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思考_教育理论论文
论文关键词:网络社会 教师培训 教师专业素质 教学设计能力
论文摘要:教学设计能力作为教师专业素质的体现,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职业发展中的基本要求。网络的出现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开放、共享的良好环境。然而,网络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1教学设计能力概述
1.1教学设计能力的定义
教学设计关注于如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是一种方,教育界对教学设计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含义,但对教学设计能力的定义还很含糊。目前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观点:
(1)从教学设计的定义出发,将教学设计能力定义为:运用系统方法来教学问题、设计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检验方案的有效性并作出相应修改的能力。
(2)从教学设计的流程出发,描述教学设计能力:教学任务、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编制、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教学结果评价的能力。
(3)从影响教学设计的教师自身的因素出发,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分为以下几个维度:①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认识;②教师对教学设计方法的应用;③教师对学习方式的认识;④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方式的选择;⑤教师的教学媒体观;⑥教师的教学媒体应用情况。Www.meiword.com
综合以上观点,本论文认为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在科学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能够整合各种媒体资源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
1.2教学设计能力的测评
早期,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测评是能力测量,以智力测验为主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大量采用项目量表。由于对教学设计能力的过程性定义,因而在测评中出现了对教师完成各个阶段教学设计任务的测评。这些测评大部分基于技术和操作层面,忽视了人文方面的考虑,而情感、动机、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因素也是影响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高的方面。因此,对于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测评需要涉及到教师的个人特征,即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认知、态度倾向、动力特征等。
2网络社会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2.1网络为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
(1)资源的共享使教师可以及时获取信息,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20xx年云南省师范生的教学能力调查报告中发现,认为教学设计是对教师教学活动的步骤进行设计的人数占到了19.2% o说明以教为主的传统观念仍然还占据一定的位置,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教学设计的正确理解。同时,认为教学经验是影响教学设计过程主要因素的师范生占到了25.9%,而认为受到科学的教学理论的影响的仅占23.1%。大部分师范生对教学设计还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这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效果。更新教师队伍的教学设计观念,是提高教师教学设计一能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网络使信息在大范围内流通共享,最新的知识只被少数权威人士获悉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教师通过网络可以获得最新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教师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2)网络丰富的资源,为教师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支持。对教师进行培训,成为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对教师集中培训的过程中,一般使用的是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计划,很难顾及到每个教师的个别情况。网络培训平台则为每个教师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支持,从培训平台习者可以获得课堂材料、学习笔记、课外补充材料等,每位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我学习。网络可以给教师提供大量鲜活的实例。让教师在案例中充分理解每种学习方式和媒体的优缺点、适应解决的问题情景等。网络提供的丰富的视频资源将枯燥乏味的理论转化成一堂堂生动的课,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教师的学习动力同时,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课件可以从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库中获得,减少了教师备课时不必要的负担。
(3)网络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交流的零距离,促进了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对于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交流可以将优秀教师的隐胜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为更多的人所共享。其中,交流既促进了知识的共享,也促进了个人知识的更新。网络提供便捷的交流王具,使得教师可以同全国范围内的教师、专家进行交流讨沦、寻求帮助,有利于教师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
(4)网络为教师提供了反思的新平台自我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设讨一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应用于教育的众多网络工具中,博客是比较典型的一种。由于博客所具有的“五零技术”的特点(零门槛、零成本、零技术、零编辑和零形式),使其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青睐。教师的教学设讨一与实际操作存在着差距,通过博客的及时记录,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反思。而月,利用博客资源日积月累的功能,实现r教师认知和思维的不断发展。
(5)网络有利于实现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多元化。原先的评价,大部分将落脚点放在对教师行为结果的测评上,即通常采用调查法、内容法等对教师教学设计每一环节的行为和结果进行,以判断出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水平这种研究取向没有对教学设计能力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目前的网络日志、bbs等保存了教师的成长轨迹,有利于过程性评价、他人评价,有利于实现评价的多样化- 2.2网络社会中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新发展
(1)网络的出现颠覆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迫切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转变角色。网络出现前,教师、书本是学生知识获得的主要途径,教师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网络的出现冲击了这一传统教育观念。在网络社会中,人人都是学习者,又同时是信息的提供者,学生不再局限于从书本和教师那里获得知识。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来源,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地位被弱化,因需要其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设计方式,在新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设计教学过程。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转变角色,即不仅是课堂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要充当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辅助者、指导者、合作者
(2)教师在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含义为:利用各种信息工具获取、加工、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4个方面:信自、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态度,其中信息意识为前提,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为核心,信息态度是保证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即使教师具有利用网络资源的意识,但是也会因为不具备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fflj受挫。因而,首先,要培养教师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如计算机的使用、各种信息处理软件、网络浏览器、网络通信工具的灵活使用等。其次,要培养教师整合各种媒体的能力,能根据各种媒体的特点,整合多种媒体,实现教学目的。
(3)网络的出现使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更加复杂的教学环境〔。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判断性思维的教育改革中,网络以其独特的优点,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工具。网络孕育的新的学习模式(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自主学习等)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教学之中,而这些模式的运用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在基于专题网站的探究式学习中,学生根据一定的任务要求,分工合作,通过探究进行学习。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将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并做好监督,定时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督促学生的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给予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需要的支持,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的目的。在实际的教学之中,新的学习模式的运用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
3结束语
网络社会的特征之一是实现了资源大范围共享、交流的便捷。网络将信息扩大到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实现了资源共享的无障碍。博客,wiki , bbs , e-mail , 等网络交流工具已成为教师工作、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这些工具的应用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师博客群作为教师叙事科研的平台,承载着培训教师、记录教师成长的轨迹,同时博客也成为一种积累知识的一「具。除了博客之外,msn,$bs也是促进教师学习,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途径。
网络所营造的终身学习环境,有利于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不断提高。在网络社会中,人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具有不同于以往社会的表现,因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积极探索,以便把握个性化学习对象的特征,提高教学的效果。
第五篇 搭建学生主体平台 提高历史与社会教学有效性_教育理论论文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主体;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和现状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快速进行,很多教师也为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许多探索。但当前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中还是普遍存在着这么一些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违背的现象:有的教师在课堂中仍旧采用“填鸭式”教学,没有转变教师的主导地位;有的教师在教学手段上确实采用了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模式,课堂中也确实热闹非凡,但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像一盘散沙,没主题、没中心可言,学生课后收获也甚少。面对这些低效的课堂教学现实,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我们迫切希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使整个社会的教育教学能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二、原因
1.教师教学理念模糊
虽在实施新课改之前,绝大多数的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师都参加了专门的上岗培训,但很多教师还是不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仍旧是“穿新鞋走老路”,采用“一言堂”的灌输方式进行教学。wWw.meiword.cOM有的教师虽在课堂中采用了较新颖的教学模式,但仍旧是“作秀”一般,无主题、无中心可言,导致历史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低效。
2.教师教学方式陈旧
21世纪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在信息社会中,知识与资料,人们可以通过在互联网以及其他途径快捷地获得。因此,教学过程中只有结合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施,课堂教学的效益才有可能提高。但纵观现实课堂,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四一”模式,即(一本教科书、一本备课笔记、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走进课堂,教师假如仅凭借“四一”就想提高学习效率是根本不可能的,其课堂的枯燥、乏味也可想而知了。
3.教师教学方法落后
“一言灌”的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师就得转变角色,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针对现状和原因的,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的实践经验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搭建学生主体平台的手段,实现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1.课堂前
在课堂前,教师应引导学生收集、准备课堂材料,这是提高历史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在讲授新课时,可以先布置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课本知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报刊、图书、互联网、实地调查等方式,搜索、掌握一定的相关事例、数据、图文等材料,核实整理成文字材料,为学生在课堂上熟悉、理解教学内容做好准备。如: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中《辽阔的疆域与行政区划》这一章节的内容,课本当中只有简单的中国的面积、人口、民族以及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简称、行政中心等内容的介绍,要求同学们掌握的是一些常识性的知识点。对于这块内容,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布置同学们通过不同途径自行去收集一些有关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资料,如:谜语、风景图片、汽车牌照的数字等,并将这些课前经过同学们精心准备的材料,在课堂中以猜谜语、快速抢答等形式给示出来。这样,经过学生的参与和精心准备后,未学课文前已使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了如指掌,激发了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动学习是学习进步成功的前提。
2.课堂中
在课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这是提高历史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要让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教师可以做以下几个工作:首先,教师课堂中教学的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五彩缤纷的生活和生活经历,多种多样的生活现象和问题,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历史与社会知识的兴趣。如:森林大火是今年发生的一次世界性灾难事件。学生当然会对这件事情高度关注。我们不妨可以设计这么几个问题让同学们去思考:
(1)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每天要与森林资源发生哪些亲密的接触?
(2)我们每天可以为节约森林资源做哪些有益的行动?
(3)在这次灭火事件中采用了哪些先进的武器?
(4)你认为中国甘肃舟曲的泥石流灾难性天气和人类的开发利用发展经济有关系吗?
学生通过积极讨论和思考,深刻认识到资源的重要性,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中,把先进的科技成就和现实生活、现实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了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同学们探索探究的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课堂参与度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角色扮演”活动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创新精神的培养置于最重要地位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与社会的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历史与社会教学方式之一。除“角色扮演”外,还可以采用讨论法、探究法等其他教学方式,都可以为学生和教师角色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提高历史与社会教学有效性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3.课堂后
在课堂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整理、展示课堂成果,这是提高历史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很多教师都认为,课堂教学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代表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完成,而从未注重课堂之后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注重延伸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当我们在课堂中学习了九年级的《资源问题》后,我们不妨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对有关的资源问题,请同学们用小报的形式进行整理,然后在下一节课进行展示。通过这种形式,不仅把同学们摆在了主体的位置,而且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课堂体验,巩固了课堂教学实效。
新课程改革充满挑战性,需要我们广大一线教师肩负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使命,把新课改的理论和课堂的实践结合起来,用心血、用汗水、用智慧,通过搭建学习主体平台这一途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中国人事出版社,20xx.
[2]陈芸先.例说新课标[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xx.
[3]李淑华.更有效的评价细节[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abstract: an important measure in new curriculum reform is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building platform for students’ subjec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based on the author’s teaching practice of many year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at teachers should lead students to collect and prepare classroom materials before class; lead students to actively think and participate into classroom in class and lead students to clear and show classroom results after class. these are three different ways to bring students’ subjective role and they can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history and society teaching.
key words: history and society; subject; effectiveness
第六篇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性_教育理论论文
1.贴近生活、注重体验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
2.走进社会、学会实践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3.组织讨论、学会交流
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WwW.meiword.CoM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讨论,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防止形式上的讨论。
品德与社会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讨论,是品德与社会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在教学时,要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掌握学习方法。品德与社会与现在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相比较,有一些突出的特点:
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
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
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
反馈信息,及时整理活动安排。在活动教学的探究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活动的过程中,也会反映出意料之外的情况。及时调整,是积极的应变方式。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我常反省其中的原因。 如果是多数学生的共同问题,那一定是我的教学组织中有什么失误,如果是个别学生的情况,我要从其活动过程中是其方法的问题,还是哪个环节的问题。而且,我希望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暴露问题,能交给学生们自己去解决是最好的途径。
4.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
在该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三活”。即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内容贴近生活,教学途径多样灵活。
4.1 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学生称老师为“恩师”,把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老师誉为“良师益友”。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而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
然而,我们常常会对这样的情况熟视无睹:在楼梯口、操场上、教室旁,几乎随时随地会见到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向经过的老师敬礼致敬,说“老师好”。老师呢,点头致意者有之,视若无睹者有之,面无表情者有之,扬长而去者也有之。留给学生的是一脸惊讶,满腹不解。
4.2 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 ①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③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
4.3 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实效性。活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学具就成为玩具,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诉说,表演,甚至会损坏东西,互相责怪。
在学生探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探讨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电化教学手段已悄然走进课堂教学,给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小学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强化了教育效果。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
我们应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本文地址:www.hzydhh.cn/html/275611.html
猜你喜欢: